当前位置: 详细内容

唐代蜀锦业繁荣 宫中女子云头鞋锦缎制成
文章来源: 丝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7-09-09  浏览:2686

闭馆一年多的成都永陵博物馆,8月18日恢复开放了!在永陵出土的文物中,王建棺床上雕刻的二十四乐伎尤为引人瞩目。众所周知,唐五代时期的成都 音乐繁盛,堪称古代的世界东方音乐之都,而二十四乐伎则成为迄今所见唐五代音乐、舞蹈资料中最全面、最系统和最直观、最真实的资料。17日,成都永陵博物 馆副研究员马文彬,带领读者解读二十四乐伎的穿着和发型,看看那时的成都都流行什么时尚?

  文化包容性强 乐伎着黄裙引领时尚

  “你看,这24位乐伎均为女伎,她们身着唐服,两袖下垂,显得清雅飘逸。她们中有舞伎2人,乐伎22人,各伎的服装大体相同,均身着圆领上衣,华袂广袖, 长裙均系于上衣外胸以下,这些服装均由锦缎制成。” 17日,在王建棺床前,马文彬一边带着记者欣赏其东、西、南三面所刻的二十四乐伎,一边向记者讲解乐伎的服装。马文彬告诉记者,刚出土当时,乐伎们的上衣 隐约呈现为红色,裙皆杏黄色,唯独领及华袂上的颜色各不同,但不外红、绿、黄三色。随着岁月的流逝,衣服上的色彩如今已看不出。

  马文彬认为,黄裙在当时可能是一种风尚,《新唐书》中就有“杨贵妃常以假鬓为首饰,而好服黄裙。近服妖也。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新 唐书》中的“服妖”,大都为当时流行的服饰,唐代女子着黄裙者,既有皇亲国戚,也有平民百姓,可以说并没有贵贱之分。除了色彩,二十四乐伎所着的衣服均为 广袖,十分适于舞蹈。在二十四乐伎的两位舞伎面前,马文彬感叹道:“两位舞伎身着锦缎制成的轻盈衣衫,挥舞衣袖,舞步缥缈,仿佛让人感受到了唐朝舞蹈的独 有韵味!”

  唐代乐伎们的翩翩舞姿,到底跳的是什么舞呢?见记者好奇,马文彬说:“那时,统治者以博大的胸怀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接受着外来的舞乐。” 马文彬告诉记者,唐人跳舞蹈时,往往会模仿胡人化妆、穿胡服,这为唐代服饰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比如,当时人们所着的衫襦在唐朝前主要是具有胡服特征 的窄袖,而到了唐朝后期,窄袖则逐渐被广袖所取代,体现出当时的成都具有很强文化包容性。”马文彬说。

  蜀锦业繁荣 宫中云头鞋用料奢侈

  除了拥有时尚的穿着,乐伎们的鞋子也很特别。记者发现,二十四乐伎中,乐伎22人皆盘膝而坐,看不到她们鞋子的样式,而两位舞伎足下则有显露的鞋头,其鞋 底前部上翻。马文彬告诉记者,这种鞋前方翘起之处似飘浮的云彩,所以被人们称为云头鞋。在宫廷中,该鞋鞋面应由锦缎制作而成。此外,两位舞伎以及弹奏琵琶 与拍板的乐伎,她们均身披云肩,应该为队伍中最重要的人。

  唐人的衣服多由锦缎制成尚可理解,但为何宫中女子云头鞋的鞋面用料也如此奢侈?“唐宋时期,成都经济达到顶峰,有着‘扬一益二’的美誉。成都的手工业十分 发达,其中以纺织业尤为兴盛,生产的蜀锦更是远销海外。除传统的私人作坊外,唐朝还专设了织锦坊、染纺等官营作坊。”马文彬告诉记者,在唐代,织锦纹样设 计家窦师纶在成都任大行台检校修造时,为蜀锦创新设计了“陵阳公样”,堪称对称纹结构的典范,曾引领纺织潮流,不仅在国内流行,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在 国外也大受欢迎。此外,天府之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采桑养蚕提供了优良条件。史载五代时期,“蜀中每春三月为蚕市,至时货易毕集,蜀人称其繁茂”,印证了成 都作为生产之都的事实。

  绾髻以鬟为主 唐五代人显得更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乐伎的发髻在当时也十分流行。马文彬告诉记者,二十四乐伎的发髻、梳法是基本相同的,都是将额前的头发略卷起来向后梳,但其绾髻的方法十分复杂。

  “细细数来,这24人中有22种绾髻的方式,但鬟髻的形式则占了半数。” 马文彬翻开手头的资料告诉记者,王建棺床南面的2个舞伎,以及东面第一、五、七个乐伎,西面第六、七个乐伎等均为双鬟髻,而东面第四个、西面第四个乐伎则 是鬟髻的变式。“唐代妇女发髻的基本形式就是以鬟髻为主,王建石刻的乐伎也进一步证明了鬟在绾髻中的重要性。”马文彬说。

  唐五代时期,人们的审美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处于唐宋之交的朝代,唐五代的人虽然仍以胖为美,但已不再像唐朝人那般丰腴。据马文彬猜测,五代时,人们将额前 的头发略卷起来向后梳,并进行绾髻,可以使其脸显得更瘦,且十分精神,“所以,鬟髻可以说是当时最流行的发型了。”

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