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详细内容

中国丝绸协会杨永元会长作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 丝绸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8-01-10  浏览:2991

各位代表、同志们:

  根据中国丝绸协会章程的规定,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国丝绸协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六届理事会工作,进行理事会换届选举,商定今后几年中国丝绸协会的发展方针和主要任务。下面我代表中国丝绸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代表们审议。

 一、过去六年来行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2012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贸易竞争加剧的外部环境,以及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国茧丝绸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纲要,通过深化贸工农一体化改革,以“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为主线,在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品牌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行业经济稳中向好。2012-2016年期间,全国桑园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左右,年均蚕茧、生丝产量分别保持在62万吨和15万吨以上。截至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73.91亿元,较2012年增长14.64%;行业利润总额69.47亿元,较2012年增长16.95%;真丝绸商品出口29.36亿美元,较2012年下降14.5%。从2017年前三个季度情况看,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12%,利润同比增长17.52%,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9.56%,行业景气度明显改善;茧丝价格坚挺,丝绸产品产销两旺,行业下游企业承接消化能力明显增强。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东丝西移”进而带动“东绸西移”格局基本形成,中西部生丝和绸缎产量占比稳步提升,东部地区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凸显;企业结构不断优化,民营股份制企业快速发展,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已由过去最大的生丝、坯绸原料出口国,向世界最大的丝绸终端商品制造国转变,丝针织服装、丝绸晚礼服、丝绸家居服、丝绸服饰、丝绸家纺等产品开发不断推陈出新,品种更加丰富;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内外销市场协同发展,丝绸内销比重已牢牢占据半壁江山。这是近20年来中国丝绸业改革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基本实现凤凰涅槃、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科技创新卓有成效。家蚕基因组、家蚕病毒、蚕桑品种选育等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生丝电子检测国际标准及数字式单锭生丝电子检测设备研制成功,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智能茧质测试、自动化煮茧、自动缫丝短流程等技术装备研发取得新突破,为行业探索“机器换人”奠定重要基础。无梭剑杆织机电子提花、特宽幅丝绸家纺染整、数码印花等先进技术装备得到广泛应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缫丝废水零排放及热能回收技术装备全面推广使用,行业节能减排水平进一步提高。桑柞蚕茧丝资源开发向食品、医药等领域延伸拓展,行业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自主品牌建设持续推进。企业品牌意识不断提升,行业品牌培育与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档丝绸标志”行业公共品牌市场化建设加快,一批丝绸自主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国内外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龙头企业收购国外品牌、培育高端消费群体取得积极进展,“文化+品牌”融合高效发展,行业自主品牌建设步入新阶段。品牌企业精彩亮相北京APEC会议、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国家峰会等国际盛会舞台,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的重要名片。

  ——内外销市场拓展力度加大。丝绸服装服饰、家纺产品逐步进入千家万户,产品个性化定制、体验式购物成为新的流行时尚,国内丝绸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互联网+丝绸”销售模式日趋成熟,线下拉动线上丝绸销售快速增长。“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国内丝绸企业到意大利、法国、乌兹别克斯坦和缅甸等国家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丝绸海外联展全方位布局,国际丝绸市场得到有效巩固和拓展。

  ——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国内民营资本和工业企业投资打造丝绸博物馆、文化创意园、丝绸特色小镇积极性高涨,丝绸工业+文化+旅游方兴未艾,中国丝绸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显现。蜀锦、宋锦、云锦、缂丝等民间传统丝绸工艺技法有效传承,历史经典与现代时尚元素深度融合创新。《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先后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世界记忆名录》,行业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取得重要成效。

  在看到以上可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行业发展依然面临多种挑战,尤其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些矛盾与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破解。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协调,传统主产区与新兴产区企业之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二是产品供应不充分,优质茧丝原料供应呈下降趋势,蚕丝纤维与新型纤维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功能性新产品开发不够,传统品种花色相对单一,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企业规模总体较小,技术装备薄弱,品牌建设相对滞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四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各种要素成本快速上涨,企业盈利水平不高,产业比较效益和竞争力有所下降;五是农村劳动力缺乏,企业经常面临招工难问题,产业工人老龄化严重,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严重制约着行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为此,我们要继续深化落实商务部《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导向和创新驱动,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拓展国内外有效需求,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全面推动行业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根本转变,力争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六年来协会工作回顾

  2012年以来,根据中国丝绸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所确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协会紧紧围绕我国茧丝绸行业发展目标,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基本完成了本届理事会所确定的主要工作任务,为全行业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围绕行业重大政策研究,当好参谋和助手

  协会是联系政府、行业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六年来,协会以促进行业发展为己任,把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反映行业诉求、引导企业自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认同。

  一是参与重大政策的研究与制定。2012年8月,根据温家宝总理浙江调研指示精神,协会积极配合工信部赴浙江、江苏等地开展行业专题调研,详细了解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并专门起草了《关于加快我国丝绸行业转型升级的报告》,提出“加快产业创新驱动步伐、积极保障原料有效供给”等建议得到政府采纳。参与商务部等八部委在2013年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前期研究,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支持茧丝绸产业振兴。配合国家茧丝办参与《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的研究,起草制定每年度《全国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做好行业顶层规划设计。配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完成了《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等有关丝绸行业政策的研究与评估,并从制定国家产业政策、出台扶持措施、建立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多项建设性意见,赢得了有关部门的肯定。

  二是组织落实国家重要技改项目。2013年,协会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对茧丝绸行业新技术和新装备、产品研发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等符合国家扶持要求的项目进行了摸底调查,组织近百家企业进行了“2013年中央技术改造投资项目”的申报与推荐,并在北京举办企业项目申报工作培训会,提高了企业项目申报工作效率,促进了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先后有20多家丝绸企业获得国家技改专项资金支持,为加快推动企业改造升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聚焦难点和热点问题反映行业诉求。针对多年以来困扰缫丝企业增值税“高征低扣”的问题,协会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呼吁税制改革并引起重视。2014年以来,除了重庆、云南等部分省市外,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江西、四川等全国大部分省市已经陆续解决了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大大减轻了企业的税赋压力;针对鲜茧缫丝迅猛发展现象,协会于2015年在苏州专门组织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号召行业各界正确对待鲜茧缫丝生产和销售,建议加快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和引导鲜茧缫丝企业有序生产;针对“毛脚茧”收购抬头问题,协会在多种场合倡导蚕茧收烘企业严把质量关,坚持仪评定价优质优价,杜绝无序抢茧,维护正常的蚕茧收购秩序。另外,在改善融资难题、减轻企业税赋、完善环保标准、实施“三品战略”等方面,协会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国家有关部门行政决策提供参考,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是深入开展行业调查研究。六年来,协会先后多次赴浙江、江苏、四川、广西、云南、山东、安徽等主要茧丝绸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及重点企业开展行业调研活动。通过专题研讨的形式,详细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情况,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协助四川南充市、宁南县及云南陆良县等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另外,协会通过对12个省市重点会员企业开展摸底调查,撰写《丝绸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全面总结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商务部国家茧丝办领导的肯定。

  (二)以调结构促升级为着力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六年来,协会按照行业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坚持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为重要抓手,在基地建设、标准化工作、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加强特色基地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六年来,协会依据《茧丝绸行业特色基地评定办法》,先后授予四川凉山州“中国茧丝之都”称号、江苏海安县“中国丝绸流行面料生产基地”称号、苏州市震泽镇“中国丝绸小镇”称号,鼓励各地政府整合资源,引领优势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2016年5月,协会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申报和评定活动,授予了云南陆良县等13个地区“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不断形成地区产业特色和规模效应,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另外,协会先后支持四川依格尔、吴江鼎盛、苏州档案馆,分别建立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中国宋锦产品开发基地、中国丝绸档案馆,进一步挖掘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国丝绸文化。

  二是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丝绸产品质量。协会牵头全国丝绸标委会先后编制了《丝绸行业“十二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十三五”丝绸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规划》、《茧丝绸行业标准制修订路线图》、《丝绸团体标准化工作组建设方案》、《中国茧丝绸行业标准汇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完成了《缫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宋锦》等20项国家标准和《丝绸 缫丝企业生产管理规范》等56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参与完成了《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丝绸(蚕丝)制品》团体标准的制定。其中,为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完成了《生丝》、《生丝试验方法》等两项国家标准外文版的制定,以及商务部世贸司《出口商品技术指南——绸缎》的修订。截止目前,丝绸行业共有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26项,行业标准69项,团体标准1项,基本形成国标与行标相结合,基础通用、方法标准与产品标准相配套,标龄结构基本合理,覆盖范围基本齐全的丝绸行业标准化体系。2017年11月,经国家标准委考核评估,全国丝绸标委会被评为一级标委会。

  三是攻克技术难关,增强行业国际话语权。在商务部国家茧丝办的大力支持下,协会牵头组织科研院所及企业联合攻关,先后历经了ISO导则所规定的七个研制阶段四年多的时间,开展了大量国际间的精密度比对试验与研究,圆满完成了ISO《生丝疵点条干电子检测试验方法》国际标准研制任务,进一步增强了我国丝绸标准的国际话语权;同时,组织专家完成了数字式单锭生丝电子检测设备的前期开发。该设备集“光电+电容”先进技术于一体,彻底改变了传统黑板检测靠“眼看、手摸”的落后方式,为实现丝绸检测领域“机器换人”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该设备正在部分检测机构和企业进行示范性应用,待相关分级标准制定后,在行业内大面积推广使用。该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及相关设备的研发,填补了世界生丝检测领域的技术空白,对提高各国生丝质量水平,促进各国丝绸经贸往来,都具有历史里程碑的意义。另外,由我国主导的第二项国际标准ISO21046《丝 蚕丝纤度检验方法》,现已完成了前五个阶段的工作,后续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三)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增强行业发展软实力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是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丝绸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协会以高档丝绸标志平台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动丝绸新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水平提升,有效促进了行业自主品牌的创新发展。

  一是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档丝绸标志”作为品质证明性商标,也是国内唯一的丝绸行业公共品牌。在做好标志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协会先后组织专家对现行《高档丝绸标志产品质量手册》、《高档丝绸标志产品消费者投诉受理工作规则》进行了修订和调整,更好地与国际国内纺织产品最新标准接轨。协会在中国茧丝绸网专门建立了“商务部高档丝绸标志市场化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具有品牌推广、技术支持和在线服务三大功能,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了服务平台与企业天猫、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的有机对接;消费者还可用手机扫描标志标签上的二维码,通过平台在线快捷查询商品真伪,进行产品质量信息反馈,大大提高了企业标志产品售后服务的工作效率。

  二是加大丝绸自主品牌宣传力度。协会组织高档丝绸标志企业,开展了以“中国好丝绸”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专门设计制作了宣传片、专卖店标牌、易拉宝、宣传画册及宣传单等资料,配合企业产品促销活动,强化企业品牌市场形象,扩大了高端丝绸产品销售。同时,编印了10万册《真丝绸消费指南》免费发放给标志授权企业,帮助消费者正确选购及维护真丝绸产品。另外,协会利用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和中国国际纺织面辅料展等平台,通过视频宣传、展板宣传、画册宣传等形式,不断提升中国丝绸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凯喜雅、万事利、达利、鼎盛等一批品牌企业制作的丝绸国礼,先后多次精彩亮相国际峰会舞台,充分展示了中国丝绸自主品牌的整体形象,赢得了各国的高度关注。

  三是推升产品创新设计水平。丝绸终端产品设计能力薄弱是当今行业的重要“短板”,也是未来产业升级重要主攻方向。2012年以来,协会先后多次牵头举办“金富春杯”中华嫁衣创意设计大赛、“万事利杯”中国丝绸服装设计大赛、中国四季丝绸面料创新设计大赛、丝绸流行趋势静动态发布等系列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参赛选手涵盖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27个省市与地区,包括全国300多所高校、100余家公司和工作室、上千名自由设计师参与了大赛,为选手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和舞台,同时为企业选拔和培养专业人才创造了条件。另外,针对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协会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国真丝针织流行趋势发布暨新产品展、全国丝绸新产品推介、丝绸创新产品评选等活动,全面展示和检阅了企业新品开发取得的成果,提高了行业整体创新意识。

  (四)强化行业信息统计与交流,不断提升协会服务水平

  为政府、行业和会员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是协会作为行业中介组织的重要职责。根据第六届理事会的部署安排,协会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和行业活动,有效提升了协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完善网络信息服务功能。六年来,协会不断加大对“中国茧丝绸网”的平台建设,设置专人对网站进行日常维护和信息更新,及时整理发布国内外行业重要政策资讯,大力宣传报道企业生产经营新动向,提高了社会对茧丝绸行业和企业的关注度。为适应当下移动端新媒体流行的新形势,协会先后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微信交流群”,将会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形成常态,增强了协会秘书处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强化行业生产统计监测服务。六年来,协会进一步完善了《全国茧丝绸生产统计系统》,不断提高行业生产统计与监测的质量。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省市600多家茧丝绸生产企业成为了注册成员,200多家企业长期报送数据,使系统运行初具规模。针对会员企业的需求,协会按时发布《丝绸统计月报》、《全国茧丝绸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中国茧丝绸行业发展报告》,及时通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做好分析和预警工作,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及丝绸企业的关注与重视。另外,协会联合丝绸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中国丝绸年鉴》,自2000年创刊版发行以来,已经连续出版发行十四册。作为具有我国茧丝绸行业公报和史册性质刊物,《中国丝绸年鉴》以其内容全面详实、参阅性强、收藏价值高等特点,赢得了国际友人和国内业界人士的欢迎与好评。

  三是搭建企业交流平台。2012年至2017年期间,协会连续召开全国茧丝绸产销形势分析座谈会、中国丝绸大会,每次会议均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茧丝绸生产贸易企业、省市丝绸协会、科研院所、检测机构和有关管理部门等单位近400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不仅交流了产销情况,分析研判了市场形势,而且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促进了同业之间及上下游之间企业的对接与合作;另外,在2012年2月和2015年9月,协会分别在北京和云南陆良县举办了“中国茧丝绸行业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有关领导和重点企业参会,会议就新时期行业战略发展方向、转型升级途径等进行了高层次前瞻性研讨,达成了“以服装为龙头打开行业发展空间”等重要共识。

  四是组织开展企业创新评优活动。为总结和推广全国各地丝绸企业创新经验,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协会在2014年10月开展了“2014全国丝绸行业年度创新企业”评选活动。活动围绕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三个方面,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相关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浙江凯喜雅等24家企业获得“2014全国丝绸行业年度创新企业”荣誉称号,为行业和企业树立了标杆形象。

  五是开展行业先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2016年9月,协会开展了“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评选活动。活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企业自愿申报、各省市丝绸协会推荐的方式进行,全国16个省市共推荐了74人候选人。经由部分省市丝绸协会、业内德高望重专家参加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审定,最终授予黄建谟等36位同志“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并在2016中国丝绸大会上进行了集中表彰。活动弘扬了中国丝绸工匠精神,彰显了当代丝绸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风貌,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行业和社会反响强烈。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行业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作为全球茧丝绸第一生产和贸易大国,肩负着引领世界茧丝绸业发展的重任。协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增进了各丝绸生产国与贸易国间的友谊,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科技交流合作及贸易发展,巩固提升了中国丝绸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一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12年至2014年期间,协会派出工作组赴意大利、法国、瑞士、日本等国开展技术交流工作,与各国行业协会、检测机构及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关方面进行会晤和磋商,共同签署了《中欧生丝电子检测方法国际标准应用合作备忘录》,并就推进标准实施、应用试点、分级研究、联络机制等四个主要方面达成具体合作意向,赢得了各国专家的尊重和高度评价。2015年至2016年期间,协会组织企业赴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考察了当地丝绸市场情况,组织了有关贸易商、设计师代表座谈交流,充分了解外国消费者的丝绸消费习惯、丝绸服装服饰流行趋势及各主要丝绸专营店销售情况,并就如何加强丝绸国际贸易合作、推动丝绸产品设计创新、扩大丝绸消费等方面达成了一致共识。

  二是举办国际性丝绸产业论坛。2013年和2015年,协会在杭州举办了两届“中国国际丝绸论坛”,分别围绕“新形势、新发展、世界丝绸发展之路”和“丝绸与时尚”等议题,就行业生产、贸易、科技、文化、产品设计、品牌营销创新及时尚产业发展方向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2013年9月和2016年9月,协会会同苏州大学等单位分别在苏州、柳州召开了第八届和第九届“中国国际丝绸会议”。会议重点就国际纺织新型纤维材料、丝绸染整加工新技术、丝纺服装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信息进行了专题演讲和交流互动。2014年5月,在文化部、国台办等部委支持下,协会在深圳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丝绸文化创意高峰论坛”,加强了海峡两岸丝绸行业和创意设计界的交流与合作。2016年4月,协会在苏州举办了“都市丝绸国际论坛”,嘉宾分别就全球丝绸业发展、工匠精神、互联网营销、时尚跨界设计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以上国际交流平台的搭建,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茧丝绸生产大国的良好风范,为推动国际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组织海内外产品推广与展示活动。在2016年4月和2017年4月,协会联合江苏省丝绸协会、苏州市丝绸行业协会、苏州骞腾丝绸展览有限公司等单位,在苏州创博会期间举办了“丝绸苏州”大型展销会。展会以符合都市丝绸特点的终高端产品展示为主,侧重于高级定制和原创设计。今年有来自泰国、越南、日本等国的12个国际展商和106个国内展商参展,展会成交或签订意向合同金额超过2000万元。展会期间还组织了“亚洲时尚设计师作品秀”、“亚洲八国模特时装秀”及相关专业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12年以来,协会与杭州丝绸女装展览有限公司先后多次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以及在土耳其、波兰、埃及等国举办的“中国丝绸全球系列展”,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了企业与中东欧、中亚、南美等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流,为国内丝绸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了多种交流平台和贸易商机。

  回顾过去六年来的工作,本届理事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还有许多该做而未做或者应当做好,但还没有做好的工作,工作内容还不够丰富,服务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协会的影响力未发挥到最大,这些问题有待于下一届理事会加以不断改进。

 

 

顶部】 【关闭